[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有关承德地铁25号线开工时间?希望回复的准确一些!

发布时间: 2023-01-16 07:40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admin

  这两天啊,有一位“知名学者”孟晓苏在一次公开采访中称:“中国居民存款又增加了15万亿元,如果有1/3拿出来恢复对房屋、装修等购买,中国经济不就能顺利恢复了吗?”

  “劝百姓拿1/3存款买房”的观点在网上引发热议,在11日登上了微博热搜,成为热点议题。

  孟晓苏,男,1949年12月出生于苏州,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

  孟晓苏博士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秘书(1983年到1990年)、原国家进出口检验局副局长(1990年到1992年)、原中房集团董事长(1992年起)、原幸福人寿董事长(幸福人寿创办人)。

  这么辉煌的履历,你要说他对经济领域不熟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却引发了如此多的非议呢?

  很明显,孟晓苏的言论来自于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在全球高校中,都是显学,都是重要的必学科目。

  但如果这一理论是错误的,那么你学得再好,哪怕是经济学博士,经济学教授,都一样会犯错,因为你的源头就是错的。

  比如,鼓励全民发钱的经济学专家,鼓励生一个孩子奖励一百万来刺激消费的经济学专家,甚至还有希望重回计划经济的经济学专家。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奇葩的建议,完全是因为他们所学习的经济学理论就是错误的。

  经济学的本质,是人的行动规律,是一门科学。但正确的经济学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应有的推广和认知。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扩张学说,之所以会成为全球流行的理论,完全是因为这一理论受到政府的欢迎,货币扩张也是一种权力扩张。

  实际上凯恩斯本人根本不能算是经济学家,因为他的整套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政府如何用货币手段来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案,这不是完整系统的规律学说,只是一套法币扩张的救市计划。

  如果把这套理论当作经济学,一个“经济学家”哪怕学富五车,他的建议也只能贻笑大方。

  当居民存款增加时,人们减少消费时,我们也应该首先问的是,为什么人们不消费了?

  消费只是经济发展的现象,而不是原因。倒果为因,是很多经济学专家们经常犯的一个错误。

  一个地区,如果经济高速增长,那就会呈现出消费繁荣的景象,但不能将消费繁荣的景象当作经济发展的原因。

  假设我们回到四十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专家们一看,中国老百姓不消费啊,那想办法让他们消费,这样企业就能赚到钱了。

  经济发展的来源是投资,而不是消费,所以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吸引外来投资。因为,只有投资增加了,才会有更多的工厂雇佣工人,工人的收入得以提升,他们才能去消费。

  通过刺激消费来搞活经济,是完全背离普通人的常识的,但这样的知识却在全球高校流行,甚至成为公开的教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

  因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明白,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应该节衣缩食,而不是大手大脚消费。

  中国居民存款增加了十五万亿,这个钱构成了储蓄吗?他不是储蓄,他也不是投资的来源,他叫作现金握存。

  很多家庭是需要储备现金的,这个钱是用来应对各种短期的不确定性的,比如防范失业,比如教育费用,比如应对疾病。

  所以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能感觉到寒气逼人,就会加大现金握存,减少消费,应对经济寒冬。

  第一,来源于外部,也即外国的企业家到中国来投资产业; 第二,来源于企业存款,企业的存款主要用于未来的投资,而企业的存款源于企业的利润; 第三,来源于普通人的长期储蓄,比如五年十年以上的定期存款,不准备支取的。

  经过疫情三年,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存款是减少的,特别是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更大,很多中小老板的储蓄已消耗一空,很多行业的利润也在下行,这就使得国内的民间投资不振。

  决定经济发展的是资本量,资本量减少就会导致投资不足,投资不足则会导致普通人的收入收紧,消费支出减少,增加现金握存。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总把中国居民的存款就完全当作储蓄,认为这些储蓄就是资本的来源,其实,有相当部分只不过是风险准备金——现金握存。

  只有在经济前景预期变好,人们收入预期稳定时,人们才会减少现金握存,敢于消费,敢去购买大宗消费品。

  孟晓苏要把居民的现金握存用来买房子这种大宗消费品,其实是完全搞错了因果。

  当前房地产需求不振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消费力降低了。活期存款的增加,并不代表着消费力的增强,而是相反,是代表着预期变弱,消费力变差。

  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常识,但被凯恩斯主义污染后的普遍观念就总是犯错。很简单,你以前没有房子,为什么现在能买房子了?因为你的收入水平上升了,你才能买得起房。

  是改革开放让中国加入了世界市场,参与了世界的分工协作,吸引了大量外国资金,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生产能力都得以提升,于是他们才有了改善住房的能力。

  同理,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弱,不是针对房地产行业搞什么刺激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整体经济,让中国更多的人收入上升,房地产市场才能变得繁荣。

  针对某一个行业进行救市,或把房地产行业认定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这都是错误的思维。

  作为经济高速增长了四十年的中国,从来不缺少经济发展的经验,那就是回到改革开放的模式就可以了。

  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减少外资进入中国的壁垒和限制;减少关税,增进与各国民众之间的贸易往来; 国内增加产权保护,释放更多的产权到民间,让民间拥有更多的经济自由度; 去除国内很多的经济管制手段,让人员来往更加自由,让市场交易更加自由。

  专家们被一些错误理论误导,陷入到具体的行业局限性中,反而把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经验放在一边,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一些所谓的经济学专家们的思维局限。

  印尼、菲律宾、越南2022年的增长速度都达到了历史以来的高点——8%左右,而这些国家现在的态势象极了当年的中国,就是外资疯狂涌入,国内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有空间吗?当然还很大,那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行了,还用担心某一个领域的市场会变小吗?

  中国的经济学专家们,不要被错误的经济学理论误导,需要把眼光打开,把格局打开,需要总结四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需要紧盯着那些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困在一时一域。

  ☞东亚财评聚焦国内外热门财经话题,品评有价值的商业人物和讯息。我们的宗旨,是让大家在这里,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