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保山施甸:“五联”聚力打造团结和谐“新”姚关

发布时间: 2022-11-01 07:5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admin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作为杨善洲精神的发源地,施甸县姚关镇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充分汲取榜样力量,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五联”聚力不断构建平安建设联盟,打造集多民族融合、全社会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姚关模式,及时有效防范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善洲故里。

  党建统领,域内组织联动。坚持“1244”模式,即坚持1个党建统领、整合24个基层组织资源、落实社会治理4合,实现域内组织联动。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辖区内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姚关镇基层社会治理党建联盟工作领导小组,以综治中心为平台,发挥辖区内单位的行业优势,聚合镇政府机关、派出所、法庭、施甸三中、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等24个基层党组织资源,以社区民警为“吹哨人”居中联络,打造“基层党建+综治中心+社区警务+N”的社会治理格局,做实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协调机制,实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

  群众参与,城乡居民联防。组建13个调解委员会、推选570名人民调解员、培养84名“法律明白人”、评选36户“法治中心户”,建立健全镇、村(社区)、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织网络。依托全镇91个治理网格、910名十户联防长,使用“智慧姚关”APP及******业、物流寄递业、境外人员管理等行业微信工作群,全面嵌入重点人群、重点单位、重点隐患的治安要素管控,组织、发挥好姚关镇社会治理党员先锋队“清平巡护队”和“反扒志愿队”的作用,走深走实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做到矛盾纠纷提前知晓、提前介入、提前化解,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微事不出格。

  科技支撑,人防技防联治。针对集镇组织开展人防技防综合整治行动,重点开展疫情防控、安全隐患排查、集镇秩序监管、人居环境提升,全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以姚关派出所勤务指挥室建设为龙头,在前期自主架设的140路视频监控基础上,整合接入1260路社会监控探头,实现235个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以监控探头赋能升级工作为契机,将AI人工智能嵌入指挥回路,给监控探头装上“智慧大脑”,实现监控自动预警和处置,真正把勤务指挥平台建成集监控、预警、分析、追踪、指挥为一体的多功能战斗实体,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成效。

  凝聚合力,片区乡镇联调。姚关法庭充分发挥中心集镇的区位优势,立足姚关,通过“点片结合”辐射南片,建成云南省首个沪滇合作支持的人民法庭乡村治理创新项目——施甸县南片五乡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施甸县南片五乡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进一步压实南片五乡镇各部门、乡(镇)、村(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责任。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专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现协调联动效益最大化,为各族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纠纷解决途径。中心自运行以来,共有879件纠纷在诉前得以化解,为各族群众节约诉讼费用约75.8万元。通过整合南片警区5个公安派出所、2个森林派出所、1个交警中队的警力资源,以姚关派出所为中心,将户籍、车驾管、食药环旅等业务集中办理,提升南片警区联合防控、联合打击、一站式服务群众的能力,改变各基层派出所(队)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1+1>2”的执法效果。

  预防为主,教育惩戒联控。在镇政府、12个村(社区)建立13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实行“一村1法律顾问”制度,深入开展“政策明白人”“法律明白人”2个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综治维稳员“3类人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激发群众自治活力,引导村组干部和群众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定期开展家庭风险评估,对有风险隐患的家庭,联盟办公室直接下达指令,组织相应工作人员提前做好风险化解。法治宣传深入持续推进,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观念,增强全镇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紧扣春节、“12·4国家宪法日”“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点,在集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社会综合治理的文化宣传和群众文艺活动,推进综治工作全面落实。

  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同综治中心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民族事务、特殊人群管理互通融合,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成立党建联盟,整合和引领各方力量,树立底线思维,提高法治能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建设,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三治融合是关键。要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民族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应用德治、法治、自治的力量,认真排查群众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纠纷,消解各族群众的误会,解答各族群众的疑问,解决各族群众的切实困难,把矛盾化解在村组,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同时,在做好群防人防物防的基础上,强化运用大数据推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识和本领,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从“人海战术”向智能化转变,真正形成人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新时期民族事务治理注入了新的技术手段。

  坚持共建共享是目的。要以民意为导向,充分考虑辖区内各族群众的需求,认真倾听各族群众的意见和愿望,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把“良法善治”落实在解民忧、护民生、保民安上,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的民族事务治理格局,依法打击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保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确保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共同维护团结进步、共同推进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admin)
本文标签: